GWP值从1430到4:汽车空调制冷剂的迭代进程加速
搜索

GWP值从1430到4:汽车空调制冷剂的迭代进程加速

同步开通氟化工云仓使用权限,点击进入获取氟化工价格、生产、销售等全产业链数据!

2025年中国制冷机产业发展年鉴.jpg

目前,除了出口欧美的汽车以外,中国市场汽车冷媒主要是R134a制冷剂,随着最新《国家方案》的出台,2029年7月1日起,要求汽车空调禁用GWP大于150的制冷剂,R134a将面临加速淘汰。

2024年起,受中国HFCs制冷剂执行配额制且需求持续增长影响,三代制冷剂价格连续上涨。截止2025年5月,R134a制冷剂价格已由2024年年初约3万元/吨涨至近5万元/吨,涨幅超60%。与此同时,国内R1234yf的成本因技术进步和产能扩张逐年下滑,国产化率提高,预计到2029年价格可能会降至10万元/吨以内。这种价格收敛趋势将加速R1234yf 对三代制冷剂的替代。

1748336314250.jpg

供应:专利壁垒下产能迅速扩张 但实际产量增长受限

目前中国 R1234yf 的供应长期受限于国际巨头的专利布局。霍尼韦尔、科慕等企业通过生产工艺专利和应用技术专利构建了全球供应链体系,牢牢掌握了四代制冷剂的产销话语权。目前,国内有效生产的工厂主要为巨化、阿科玛、三爱富等,分别为拥有专利的国际巨头霍尼韦尔、科慕代工,当前这部分产量主要供应高端汽车空调市场,如蔚来 ET7、沃尔沃等车型。

此外,尽管近几年来,国内工厂如环新、永和、联创、三美等工厂陆续有产能规划,但受专利限制,尚未能实现合法生产。根据公开资料查阅,中国 R1234yf生产、应用专利到期时间约在2027-2035年,短期内专利壁垒较难突破,尽管产能扩张迅速,但国内企业实现规模化生产仍有较长周期,R1234yf供应规模增长受限。

1748336350577.jpg

需求:政策推动及市场升级对需求双重拉动

随着《基加利修正案》在中国的实施,HFCs(氢氟碳化物)的削减成为必然趋势。2025 年 4 月发布的《中国履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国家方案(2025—2030 年)》明确要求,自 2029 年 7 月 1 日起,禁止新申请公告的M1 类车辆空调系统使用 GWP 大于 150 的制冷剂。这一政策直接推动 R1234yf 成为主流选择,因其 GWP 仅为 4,远低于 R134a 的 1430。目前,国内高端车型已率先采用 R1234yf,如蔚来ET7、沃尔沃等,而中低端车型的替代进程将随政策临近加速。

此外,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普及为 R1234yf 创造了增量市场。据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预测,2025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预计接近50%,销量超 1600 万辆。欧美对能效和环保要求更高,R1234yf 的低 GWP 和高效制冷特性更符合其需求,因此出口车型以R1234yf冷媒为主。根据《国家方案》要求,预计从 2029 年开始R1234yf将成为汽车空调售前市场的主流制冷剂。

1748336372900.jpg

价格:成本高位叠加专利限制 短期内价格居于高位

从成本端来看,受研发费用以及专利成本等因素影响,R1234yf的成本较R134a高出数倍,目前国内R1234yf的散水市场均价在40万元/吨左右,约是R134a价格的10倍。这一价差限制了其在低价位车型的应用,但在高端市场,环保合规性和能效提升带来的溢价空间使其仍具竞争力。

随着 2027-2035年R1234yf 专利陆续到期,国内企业有望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预计到 2029 年,随着新增产能释放,R1234yf 价格可能下降至10万元/吨以内,进一步推动其普及。

产能释放与政策协同下的市场重构

综合来看,未来3-4年是汽车制冷剂全面切换的准备阶段,生产、应用专利陆续到期,国内R1234yf新增产能加速释放,供应规模将大幅增长。此外,在政策推动及绿色环保的要求下,汽车行业冷媒应用将发生结构性变化,汽车售前市场R1234yf的规模放量增长,汽车空调制冷剂将加速实现GWP值从1430到7的迭代。

注释:

GWP(Global Warming Potential):表示单位质量的温室气体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00年)对全球变暖的贡献,与相同质量的二氧化碳(CO₂)的比值。


>>>>>>>>报告推荐<<<<<<<<

《中国制冷剂行业产品细分产销研究报告》

【HFOs:R1234yf、R1233zd、R1234ze、R1336mzz】

报告包含中国四代制冷剂产品及其核心原材料的产能产量、价格走势及进出口数据统计

中国制冷剂行业产品细分产销研究报告.png

关键词: 汽车制冷剂  R1234yf  R134a   编辑:JZY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来源标注为“产业在线ChinaIOL”的信息、数据及图片内容、报告及目录均为本网原创,著作权受我国法律保护。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产业在线”。

2、本网站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转载是出于非商业性的信息交流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认同其内容的真实性。

3、约稿或长期合作,请联系本网。

以上内容最终解释权归产业在线所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