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刊发天津大学团队最新成果 可将锂电池能量和续航提高2-3倍
搜索

《自然》刊发天津大学团队最新成果 可将锂电池能量和续航提高2-3倍

同步开通氟化工云仓使用权限,点击进入获取氟化工价格、生产、销售等全产业链数据!

年鉴.png

8月13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以“离域电解质设计实现 二次锂金属软包电池突破600Wh/kg”为题在线刊发天津大学团队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突破现有传统锂离子电池在能量密度和应用性能上的瓶颈,首创锂金属电池电解液“离域化”设计理念,在国际上首次研制了能量密度超过600瓦时/公斤的软包电芯和480瓦时/公斤的模组电池,其性能指标比现有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续航能力直接提高了2-3倍。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在锂金属电池这一前沿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

据团队负责人、天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胡文彬介绍,研究团队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高能量密度电池“Battery600”的性能目标,并成功实现了高能量密度电池组“Pack480”的可拓展性。这一突破为未来锂金属电池的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该技术还兼具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安全特性。

目前,依托天津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贵金属功能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团队正积极推进相关成果的技术转化和应用验证。已经建成高能锂金属电池中试生产线,并成功应用于中国三款型号微型全电无人飞行器。

据悉,团队已掌握高能锂金属电池“材料-电解液-电极-电池”全链条核心技术,全部原材料和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具备高一致性批量化生产能力。预计今年下半年将全面投产运行。

随着电动交通、低空经济、消费电子、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迅速发展,市场对高能量、长续航可充放电池的需求日益增长。能量密度作为电池核心指标,其技术突破一直是全球研究人员努力攻克的难关。

锂金属电池因具备远高于传统锂离子电池的理论能量密度,被视为解决现有电池性能瓶颈的新一代技术。然而此前其电解液设计难以同时兼顾能量输出和循环寿命的提升要求。中国科研团队的这一突破,为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年报.png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编辑:JZY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来源标注为“产业在线ChinaIOL”的信息、数据及图片内容、报告及目录均为本网原创,著作权受我国法律保护。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产业在线”。

2、本网站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转载是出于非商业性的信息交流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认同其内容的真实性。

3、约稿或长期合作,请联系本网。

以上内容最终解释权归产业在线所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