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高级别对话会|海尔首批签署“创建可持续品牌”愿景倡议
搜索

联合国高级别对话会|海尔首批签署“创建可持续品牌”愿景倡议

在联合国成立8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创建可持续商业与品牌”高级别对话会于2025年9月4日在联合国日内瓦万国宫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联合国贸易和发展(前称贸发会议)、联合国可持续标准论坛(UNFSS)、中国标准化协会、中国标准化协会可持续商业与品牌工作委员会(SBBC)联合主办,汇聚了来自国际组织、政府部门及全球企业的众多高层代表。

海尔可持续1.png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副秘书长佩德罗·曼努埃尔·莫雷诺(Pedro Manuel Moreno),中华人民共和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特命全权大使陈旭,世界贸易组织副总干事张向晨等嘉宾出席并致辞,共同呼吁企业将可持续发展深度融入战略与运营,塑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可持续品牌。

在这场高级别对话会上,由中国标准化协会可持续商业与品牌工作委员会(SBBC)发起的“创建可持续品牌”愿景倡议正式发布。海尔集团作为源自中国的全球化企业,成为首批签署该倡议的企业之一,海尔集团郑重承诺,将可持续发展全面融入商业与品牌价值创造,以负责任的商业实践,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实现。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在致大会的视频寄语中提出,“可持续品牌的本质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创造美好生活,推动社会进步。”他认为,可持续品牌至少具备三大特征:绿色发展是基础、科技创新是支撑、生态共建是动力。这一理念与海尔创业40多年来的发展实践高度契合。

海尔可持续2.png

在绿色发展方面

海尔创新提出“6-Green”绿色发展战略,将低碳节能融入产品全生命周期,覆盖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经营、绿色回收、绿色处置,实现全方位节能减排。海尔打造的行业首座再循环互联工厂每年可拆解废旧家电200万台,再生循环新材料约3万吨。

在科技创新方面

海尔始终坚持突破原创性、颠覆性技术,解决行业痛点、满足用户需求。目前海尔牵头建设了20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为行业最多。通过构建开放的创新生态,链接全球超过25万专家和100多万生态方,累计主导和参与国际标准发布120多项,成为“新质生产力”实践的标杆企业。

在生态共建方面

海尔已转型为开放的生态型企业,成为全球引领的物联网生态品牌。聚焦实体经济,布局智慧住居生态、大健康产业生态和数字经济产业生态三大赛道,协同全球资源、赋能中小企业和合作伙伴,共同构建可持续的商业生态系统。其中,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已链接企业超90万家,服务企业16万家。

海尔还将可持续行动落实到全球业务实践中,作为最早走出去全球创牌的中国企业之一,海尔构建了覆盖全球的“三位一体”的本土化创新体系,针对全球不同地区的用户需求,实行本土化研发、本土化制造和本土化营销。例如,在欧洲能源危机的背景下推出X11洗衣机,比欧洲A级能效标准还节能70%。

当前中国企业正以国际可持续品牌建设为抓手,将负责任的中国品牌形象树立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以高质量发展加速融入全球价值链。签署“创建可持续品牌”倡议,彰显了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贡献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决心与行动力。面向未来,海尔愿与全球伙伴携手,以创建可持续品牌的长期行动,引领商业未来,为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和美好生活持续赋能。


关于“创建可持续品牌”愿景倡议 

“创建可持续品牌”愿景倡议凝聚了来自各领域中国优秀企业的集体承诺——以更大雄心、更高标准践行可持续发展,真正成为世界级企业与品牌。它们的主动作为,既为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积极贡献与表率作用,也共同塑造了可供世界借鉴的“中国方案”。

倡议指出,创建可持续品牌,是企业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全面融入商业与品牌价值创造的系统性行动。这一行动旨在贯通可持续消费与生产全价值链,促使企业将可持续性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创新动能,在实现商业发展的同时,有力贡献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倡议提出,创建可持续品牌的行动涉及企业经营的多个关键方面,包括将可持续发展融入企业战略、建立负责任的商业运行体系、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擎、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可持续性,以及可持续发展融入品牌建设,通过以上举措将可持续理念作为一条主线,系统性地贯穿于价值创造的各个环节,实现覆盖全价值链的可持续消费与生产模式。

此外,倡议还号召企业积极参与可持续品牌创建相关的标准建设与国际合作,塑造具有国际示范效应的最佳实践与行业样本,并开展多方对话与协作,共同打造全球可持续商业生态。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来源标注为“产业在线ChinaIOL”的信息、数据及图片内容、报告及目录均为本网原创,著作权受我国法律保护。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产业在线”。

2、本网站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转载是出于非商业性的信息交流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认同其内容的真实性。

3、约稿或长期合作,请联系本网。

以上内容最终解释权归产业在线所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