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医疗以AI+生态破局,医学影像云“一张网”加速成型
搜索

美的医疗以AI+生态破局,医学影像云“一张网”加速成型

一项旨在推动医疗数字化的价格政策落地满一年,已直接推动全国24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部署医学影像云系统,归集数据索引约1.4亿条。这不仅为跨院调阅影像奠定了基础,更正在引发一场从技术到生态的深层产业变革。在这数字场变革中,万里云作为美的医疗旗下万东医疗投资的创新力量,凭借“云PACS+AI+远程”一体化模式,构建起医学影像服务新生态。

2.1.jpg

政策破冰:从“数据孤岛”到“云端归集”

一年前,国家医保局推出关联政策,明确医疗机构不能提供云影像服务,将相应减收5元。这一“价格杠杆”颇具行业治理的智慧及政策的创新:

一方面,通过剥离实体胶片收费、将数字影像处理纳入价格构成,倒逼各级医疗机构限期完成技术升级,使"数字影像处理和上传存储服务"从耗材单品采购转向高质量医疗服务导向;另一方面,尝试以省级集采模式(如贵州的云影像服务价格4.95元/人次)来普惠服务,并降低服务成本,为基层医疗的AI辅助诊断普及使用留有空间。切实,巧妙地将数字影像服务从可选项变为硬要求,倒逼医院进行技术升级。

这完成了生态演化的第一步:打好数字化地基。政策导向下所有医疗机构按照标准格式将影像数据上传至云端,打破了过去医院间的“数据孤岛”,首次形成了大规模、可流动的标准化影像数据资源池。

连接重构:从“云端存储”到“价值互联”

政策正撬动我国医学影像云服务向深层次转型。随着数据归集完成,产业进入第二步演化:建立连接,推动“互联互通与协同”。医学影像云服务正超越简单的“云存储”,向三个关键方向深化发展。

趋势一:服务价值深化,从“存”到“用”

国际数据公司IDC的市场洞察揭示,我国医学影像云解决方案已陆续突破传统影像数据存储的边界,向远程诊断、AI辅助、质控管理等专业化场景延伸,同时市场用户已由单体医院向区域医疗网络纵深拓展。

这一转变得益于区域医疗高质量发展与县域医改政策的双重助力,以及云计算、AI算法和5G技术的成熟落地应用。医学影像云市场的参与主体当前呈现多元化格局:大型云服务商凭借云资源优势扩大份额,智慧影像云平台企业、医疗AI医学AI厂商与设备制造商则通过垂直领域深耕构建差异化竞争力。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影像云的存储需求仍是增长主引擎,但互联互通与检验互认正成为区域市场新增长点,数据价值挖掘和应用的拓展开发将成为未来十年的核心增长点。

2.2.jpg

影像云场景示意图

趋势二:竞争模式转变,从“单打”到“组队”

行业竞争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比拼,而是综合生态能力的较量。以万里云医疗(中国医学影像云市场TOP3,IDC)为代表的头部企业,其模式展示了“生态化”竞争的特点。

其控股公司万东医疗是国产影像设备大厂,为影像云生态提供了硬件入口;万里云则通过自研医学影像云平台和多模态影像AI模型,构建了从影像云存储、云PACS、AI辅助、AI质控的全链路服务。这种“设备+云平台+AI”的闭环,使其能更有效地将优质资源和服务能力下沉至基层医疗机构。

2.3.jpg

这意味着,万里云打破单纯的云服务商、智慧影像平台与AI影像企业、设备制造商的生态割裂状态,构建“影像云一盘棋的共同体”,成为区域医疗建设的创新赋能者。

趋势三:角色定位升级,从“工具”到“引擎”

长远看,医学影像云的角色将超越技术工具,成为医疗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引擎之一。

在管理上,结合区块链等技术,可实现影像检查全流程可追溯,可有效遏制虚假检查、骗保等行为,如某院案件中暴露的影像数据不真实问题;对患者而言,通过手机即可随时随地查阅自己的影像资料,掌握健康信息。就产业而言,标准化、规模化的影像数据将催生更精准的疾病预测、个性化智能治疗等新业态,推动医疗从“被动诊疗”转向“主动健康”。

2.4.jpg

市场格局与未来

根据IDC数据(2025),中国医学影像云市场前七名厂商合计份额仅为37.7%,市场集中度低,增量空间广阔。随着县域医疗体系的持续完善和实用性AI技术的成熟,类似美的医疗“云影像+AI”一体化模式有望加速复制,在未来的区域医疗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位置。

 


关键词:美的  医疗   编辑:LS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来源标注为“产业在线ChinaIOL”的信息、数据及图片内容、报告及目录均为本网原创,著作权受我国法律保护。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产业在线”。

2、本网站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转载是出于非商业性的信息交流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认同其内容的真实性。

3、约稿或长期合作,请联系本网。

以上内容最终解释权归产业在线所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