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华创,拿下芯源微
搜索

北方华创,拿下芯源微

3月10日,北方华创(002371.SZ)以近17亿元收购芯源微(688037.SH)9.49%股份,成为后者第二大股东。

是2025年国内半导体行业的首笔大额股权交易;


钱从哪来?价格合理吗?

  • 北方华创以每股88.48元的价格,从沈阳先进制造手中购得1906万股芯源微股份,总价16.87亿元。

  • 全部为北方华创自有资金,未涉及贷款或融资,显示其现金流实力。

  • 88.48元/股的价格,与协议签署前一日芯源微收盘价(假设为88元)基本持平,未出现溢价或折价,属于市场合理定价。

谁进谁退?

  • 沈阳先进制造原本持有芯源微9.49%股份,交易后彻底退出股东行列。这家背靠沈阳国资的企业,此前多次减持芯源微股份,此次彻底离场或为响应国家推动行业整合的政策导向。

  • 北方华创首次入股芯源微即拿下近10%股权,且明确表示将“继续增持直至取得控制权”。更值得关注的是,芯源微另一大股东中科天盛(持股约12%)也计划转让全部股份,北方华创极可能参与竞购——若成功,其持股比例将超过20%,成为实控人。

为何是芯源微?北方华创在下什么棋?

芯源微看似名气不如北方华创,但它是国内 半导体涂胶显影设备领域的“隐形冠军”。这类设备用于芯片制造中的光刻环节,直接影响芯片良率,此前长期被日本东京电子、德国苏斯等巨头垄断。芯源微已实现28nm及以上制程设备量产,并在14nm领域取得突破,市占率国内第一,堪称“卡脖子”环节的关键突围者。

北方华创是国内半导体设备龙头,其核心业务是刻蚀机、薄膜沉积设备(占营收60%以上),但在涂胶显影、湿法设备等领域存在短板。收购芯源微后,北方华创将:

  • 形成“刻蚀+薄膜+涂胶显影”的全流程设备能力,对标国际巨头应用材料(AMAT)。

  • 芯源微的客户包括中芯国际、长江存储、华虹集团等,与北方华创高度重合,整合后可提供“一站式”设备解决方案,增强议价权。

  • 美国近期升级对中国半导体设备的出口限制,整合国产技术资源已成为行业共识。

过去十年,国内半导体设备企业多以单一产品线为主,但国际巨头的竞争逻辑已转向 “平台化” ——例如,应用材料能提供光刻、刻蚀、沉积等全系列设备,甚至覆盖材料环节。此次收购释放明确信号: 中国半导体设备行业必须告别分散竞争,通过并购整合形成“超级舰队”。

国资为何主动退出?
沈阳先进制造的退出看似反常,实则是“以退为进”。

近年来,国家多次发文鼓励半导体行业兼并重组,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芯源微虽技术领先,但规模较小(2024年营收17.7亿元,净利润不足2亿元),单打独斗难以应对国际竞争。国资股东让出控股权,引入北方华创这类龙头企业,反而能加速技术产业化。

根据SEMI数据,2024年中国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仅为25%,关键环节依赖进口。芯源微与北方华创的协同,有望在涂胶显影、湿法设备等环节实现国产替代率从15%提升至40%以上。例如,芯源微即将投产的 “高温硫酸清洗设备” ,可替代日本迪恩士的同类型产品,直接用于3D NAND闪存制造。

若行业整合浪潮开启,以下方向值得关注:

  • 设备领域

    :盛美上海(清洗设备)、中微公司(刻蚀机)或成为并购标的。

  • 材料领域

    :沪硅产业(硅片)、安集科技(抛光液)可能吸引巨头入股。

整合难题:北方华创与芯源微的企业文化、管理风格差异较大,若后续控制权争夺激化,可能影响技术研发进度。
技术突破不确定性:芯源微的14nm涂胶显影设备尚未通过客户验证,若量产延期,可能拖累北方华创业绩。
政策审批风险:交易需国资监管部门批准,若流程拖延,可能导致股价波动。

对北方华创,这是补齐短板、冲击国际巨头的关键一跃;
对芯源微,背靠大树或将加速技术商业化;
对中国半导体行业,这可能是从“散兵游勇”转向“集团作战”的历史拐点。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面对技术封锁,唯有攥指成拳,方能破局而生。

报告推广图片.bmp

关键词:半导体  芯源微   编辑:OYH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来源标注为“产业在线ChinaIOL”的信息、数据及图片内容、报告及目录均为本网原创,著作权受我国法律保护。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产业在线”。

2、本网站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转载是出于非商业性的信息交流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认同其内容的真实性。

3、约稿或长期合作,请联系本网。

以上内容最终解释权归产业在线所有。

相关新闻